BIM除了能够层次清晰的积累建筑的数据信息,还能将这些信息在业主、设计、施工监理、政府部门等项目参与方之间实现高效的共享和更新,从而有效避免因信息传递不及时而造成的成本损失和资源浪费。本节从设计变更、现场管理和工业自动化生产三个方面,就协同工作模式的具体实施步骤进行详细论述。
1)设计变更协同
设计变更是工程项目建设领域经常会遇到的现象,设计变更增加了设计工程师的工作量,影响了承包商的正常施工,拖延了业主的工期要求和质量要求,同时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
单一专业自身图纸发生错误的概率很低,导致设计变更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1)业主对图纸的理解有偏差,导致施工结果不符合其预期;2)业主的需求发生变化;3)不同专业的设计部门之间的不协调;4)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之间的不协调。以上原因中,除了业主需求发生变化之外,其余原因都可以归类为不同专业之间的沟通协调问题,通过BIM技术的协调综合功能可以有效的处理这些问题的大部分甚至全部基于2D图纸的传统模式下,发现问题后,往往难以在第一时间确定修改设计的责任人,同时修改不当往往会造成更严重的隐患。而基于BIM的协调综合能够使设计变更大大减少,同时通过可视化和碰撞检验,不合理变更方案也就不会出现,从而提高了设计效率,降低了项目成本。
2)现场管理协同
2D图纸的传统模式下,即便是图纸内容没有错误,施工过程中也可能由于现场人员对图纸理解有误,从而造成错误施工,特别是在项目规模大、技术复杂、工期紧迫的情况下。通过BIM的可视化管理,能够有效的提高施工现场的协同管理,让现场人员按照模拟的BIM模型去理解建筑内容并进行具体操作。具体而言,可以分为现场指导、现场校验和现场跟踪三个方面。
现场指导:借助3D的BIM模型代替传统2D的施工图纸,避免施工人员对图纸的理解产生错误,同时提高了理解图纸的效率。
现场校验:即便借助3D的BIM模型进行施工,也可能产生一些误差和错误,因此,如果能够及时的发现错误并修正,能够大大降低补救成本。
现场跟踪:将BIM技术与GPS、激光扫描、通讯设备等工具相结合,对现场作业进行计划、监督、记录和分析,不仅能够确保施工阶段的施工质量,同时也能够为运营阶段提供详细的数据信息。
施工阶段是建筑生命周期中成本支出最高的阶段,借助BIM技术进行现场管理的协同工作,能够有效的控制不必要的成本支出和浪费,为各个项目参与方节约资源、创造效益。
3)工业自动化生产协同
BIM数据库系统还能促进工业自动化生产在建筑行业的普及和应用。工业自动化生产能够给建筑行业带来显著的成本效益:效率高、成本低、精度高等等,但目前建筑行业的工业自动化水平还很低,相比于制造业生产效率突飞猛进的发展,主要是受技术的限制。
由于工程项目复杂程度高,参与方众多,沟通和协调需要各方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成本,传统模式下沟通协调效率低下是导致工程成本上升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基于BIM的协同工作模式,使得项目的业主、设计方、施工方、供应商能够通过标准化的BIM数据库更加直观和高效的进行沟通协调,及时找出问题及解决方法,极大程度上提高了合作效率,从而降低了因沟通不善给项目带来的成本损失。
- BIM学习群
- 微信扫一扫
-
- 微信公众号
- 微信扫一扫
-